当前位置 :首页 > BIM建设 > BIM政策信息

BIM政策信息

BIM的现实与追求

* 作者 : 管理员 * 发表时间 : 2021-07-19 * 浏览 : 3213

探讨BIM的文章多如牛毛,大多数都是谈BIM的优势,更有甚者把BIM等同于人工智能,还和大数据联系起来,畅谈BIM无所不能,未来发展空间无限。笔者认为,如果视BIM为工程建设领域的新方法、新技术(笔者称之为BIM的系统属性,也可以理解为行业BIM或者企业BIM),那么现行行业的生态需要重构;如果视BIM为工具(笔者称之为BIM的工具属性,也可以理解为项目BIM),那么要满足正向设计甚至全生命期的运用还需要技术升级(关于企业BIM和项目BIM的概念,公众号之前推送的《设计企业发展BIM的几点看法》一文中有详细阐述,此处不再赘述)。当然,BIM的影响之于项目全生命期是方方面面的,讨论BIM也不可能面面俱到,本文仅从设计行业的视角来谈一谈关于BIM的现状和对未来发展的原则性看法。


现状及存在的问题


1、BIM的发展阶段


(图一)是笔者对于BIM发展五个阶段的划分和实现时间预判; 


 

成果优化是当前正在火热进行的,很多咨询公司、设计公司都在做这个业务,业务模式成熟,市场接受度高;


正向设计是当下的热点,他和成果优化的关系有点像互联网和云计算、大数据的关系,都是先进的技术,但是互联网模式相对成熟,认知度高,云计算和大数据概念相对比较陌生一点,技术和业务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,基本判断是3年内发展成熟;


参数化设计是未来的方向,基于参数驱动的精准设计和数据关联,即是设计质量的保证,又是数据联通的前提,基本判断是8年内发展成熟;


全生命周期运用是BIM价值最大化的方式,是BIM的努力发展的方向,基本判断还需要12年的时间;


至于大数据、智能建造那就不是BIM行业单方面努力可以实现的,需要整个行业生态的发展,我们更多的是期待;

 

2、市场需求与BIM的三重制约


从(图二)可以看出,客户不同部门对于BIM的需求各不相同,试想一下,所有干系人都有各自对于BIM的需求,这些需求涵盖了项目全生命期,他不是仅靠设计公司就能完成的,毕竟设计公司的长项是设计。成本算量、工程管理、施工运维等知识缺乏,指望设计公司通过一个BIM工具就摇身一变成万能公司,这是不太现实的,这也是BIM现在广受诟病的地方。


这些需求里面,有些是比较实用且可以(已经)实现的,如BIM算量、虚拟建造等;有些则还在探索中,比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的BIM管理云平台,这类需求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需要改变又有生态(利益格局),所以推进很困难;还有一类就是国内软件还跟不上,国外有成熟软件,但不适合国情,比如运维软件,这类需求还需要行业进一步发展来解决。





笔者承认,BIM只有实现了项目全生命期的运用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,但是在当下,BIM还面临诸多的问题,我把他归结为(图三)表示的三重制约。


BIM人员能力:BIM从2012年开始火起来,到现在不过5年时间,高素质的BIM人才还没有培养起来,目前最多的都是应用型人才。具有全局视角,具备工程和计算机开发跨界能力的高端人才行业还很匮乏,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政府出台标准、工程运用推广等方面的困难;


行业技术瓶颈:目前主流BIM平台软件都是国外的,这些软件的共同特点就是需求响应特别慢(国外厂家面对的是国际市场,对于国情需求,相应自然就慢),目前还没有国内自主研发的平台类软件,我们国内现在能做的都是基于这些平台提供的API做二次开发插件,功能是有限的;


实施责任主体:如前所述,项目全生命期的BIM运用,不可能由一家责任主体实施完成(目前的认知部分还停留在设计搞定所有),而是通过BIM数据的有效传递,让参与项目全生命期的各方主体都能共享信息,协同互动,各司其职。但现实中要各方责任主体协同互动,需要制度环境、法律法规的等一系列行业环境的支持,目前还不完善,比如采用总包合同和清单报价对于BIM的运用需求是不一样的。

 

两组重要概念


1、数据传递与数模分离 


很多人理解BIM数据在项目生命期的传递是线性的(图四),遵循设计设计BIM → 成本BIM → 工程BIM →运维BIM,大家试想一下,如果数据这样传递,那么模型数据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,把上游很多不必要的数据传递给下游,模型越来越大,调改就越来越困难,数据传递必然受阻。其实,数据传递应该是以核心模型(一般是设计公司提供)为中心,放射状传递。我们可以把每种场景应用模型传递拆分为两部分:核心模型+场景应用模型。这就是数模




 

分离的思想(图五)。打个比方,张三的身体就是核心模型,张三今天上班穿西服,这个西服就是套在他身体(核心模型)上的适应工作场景的场景应用模型;张三明天要去踢足球,需要穿球服,那球服就是套在他身体(核心模型)上的适应踢足球场景的场景应用模型;不管张三出席什么样的场合,他的身体(核心模型)是基本不变的,最多会有些胖瘦的变化,但场景模型必须要依据张三的身体(核心模型)来定制,如果身体(核心模型)有变化,场景模型随之改变。所以,数据传递的内容就是基础的具有公用属性的核心模型。成本、施工、运维等依据核心模型建立满足要求的场景模型,从而实现BIM在全生命期的运用。


所以,客户在提出施工、成本等方面的BIM需求的时候,设计方可以运用上述概念充分进行引导,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,设计方能提供的是核心模型+设计场景应用模型,客户如果要进行成本、施工方面的BIM运用,则需要相应具备BIM运用能力的成本、施工单位参与(或者客户自己部门有这个能力),否则就算设计方勉强做了成本、施工场景应用模型,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责任主体的不一致,模型成果也会沦为摆设。另外要提醒的是,在合同签定的时候,应该注意场景模型方面的范围蔓延。

 

2、OPEN BIM与P-BIM


这两个概念大家并不陌生,但是能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就很不容易了。这里我还是先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,在第三部分再讲具体怎么用的。


<span style="BOX-SIZING: border-box; PADDING-BOTTOM: 0px; MARGIN: 0px; PADDING-LEFT: 0px; PADDING-RIGHT: 0px; MAX-WIDTH: 100%; W